存储 | 一文了解NAND Flash的前世今生及相关企业

来源: 芯查查资讯 作者:程文智 2025-03-10 09:13:15

重点内容速览:

1. NAND Flash 发明期

2. NAND Flash 缓慢发展期

3. NAND Flash 爆发成长期

4. NAND Flash 全面普及期
5.  利基型NAND Flash的供应商

6. NAND Flash 主控厂商
 

半导体存储器(Semiconductor Memories),又称为存储芯片,是用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制成、用于存储数据信息的固态电子器件,由大量能够表征0和1的半导体器件(存储元)和输入输出电路等构成,是计算系统的重要部件。半导体存储器具有存取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体积小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存储元阵列和主要的外围逻辑电路兼容,可以制作在同一芯片上。因此,现在的半导体存储器不仅用作计算系统的内存,也在逐渐取代磁性存储器,而作为外存,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固态硬盘等。也就是说,现在的半导体存储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内存、U盘、固态硬盘、智能手机、消费电子,以及智能终端中。
 

NAND Flash是半导体存储器市场中的第二大“扛把子”,除了DRAM就数它的销售额最大,据CFM闪存市场统计,2024年全球NAND Flash的销售额为696.09亿美元,差不多占整个半导体存储器销售额的四成。但其实它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甚至一度被束之高阁,但如今,不论是我们的电脑、手机,还是数据中心和汽车等等都离不开NAND Flash的鼎力支持。
 

那么NAND Flash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这么不可或缺的呢?这个市场有哪些重要的玩家呢?芯查查带你一探究竟。
 

NAND Flash的发明期

1967年的某一天,中国台湾科学家施敏和MOSFET发明人之一韩国的金大中(Dawon Kahng)博士,在贝尔实验室喝下午茶。他们在吃起司蛋糕的时候,突然想到,为何MOSFET的栅极不能像蛋糕一样多叠一层来束缚住电子呢?于是,他们俩利用这个想法,发明了Floating-Gate MOSFET.(浮栅MOSFET,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OSFET,主要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和闪存)。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原来除了电容和磁性材料之外,半导体也可以储存数据。

图:单浮栅Flash的读写过程(来源:嵌入式存储器架构电路与应用)

不过,当时的浮栅只能在制造的时候把数据烧录进去,如果出厂之后想要再修改的话,就非常麻烦,需要使用紫外光长时间的照射来激发储存的电子,修改储存的内容,这就是当时的可擦可编程ROM(EPROM)。
 

1978年,英特尔的Eli Harari发现,当浮栅MOSFET最下面的绝缘层做得足够薄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电压,让电子穿过绝缘层,不再需要使用紫外光来照射。这个发明就是电擦除可编程ROM(EEPROM)。Eli Harari后来还离开英特尔,创办了SanDisk这家存储器公司。
 

1984年,一位东芝的日本科学家舛冈富士雄在看到EEPROM的发明后,觉得这就是未来。于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改良EEPROM的读写机制。开始,他提出了NOR Flash的想法,NOR Flash其实就是简化了原来EEPROM的读写方式,虽然写入数据的速度比较慢,但是读取速度变快了,可以用来存储电脑的BIOS程序。
 

发明NOR Flash之后,舛冈富士雄并没有停止研发,而是继续改良他的发明。1986年,他又提出了NAND Flash的想法,NAND Flash的优点是单位成本低、存储密度高、适合大容量存储,而且写入速度很快。其缺点是随机访问速度慢,需要复杂的错误校正机制。
 

但当时舛冈富士雄任职的东芝的主营业务是DRAM,而且当时DRAM市场正一片欣欣向荣,竞争者众多。东芝并不想花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在NAND Flash这个不知道有没有市场的新产品上,便没有继续投资Flash存储器的研究,他们甚至还冷落这个NOR Flash和NAND Flash的发明者,并将这项技术闲置了。
 

舛冈富士雄觉得继续在东芝待着也没什么意思,于是就心灰意冷地辞职了。1994年,他回到其母校东北大学教书去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东芝竟然还不承认舛冈富士雄是NAND Flash的发明人,导致他们还闹上了法庭。
 

反倒是英特尔率先看到了Flash存储器的潜力,1988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款商用NOR Flash芯片,取代了原来的EEPROM产品。同一年,EEPROM的发明者Eli Harari看到了Flash存储器的潜力,决定自己出来创业,创办了SunDisk(后来改名为SanDisk)存储器公司,专注在开发Flash存储器的各种应用。

  • 1989年 ,东芝终于也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NAND Flash产品。
  • 1991年 ,SanDisk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容量为20MB的SSD(固态硬盘)。
  • 1992年 ,东芝为了缩小与英特尔在Flash方面的产能差距,决定将NAND Flash技术授权给三星。
  • 1993年 ,SK海力士也进入了NAND Flash市场。
  • 1994年 ,SanDisk发现,当时的NAND Flash固态硬盘的容量实在是太小了,在PC市场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在数码相机等嵌入式系统中,小容量就可以满足需求,于是他们推出了2MB的Compact Flash存储卡,该产品大获成功,成为当时许多数码相机的主要存储介质。

 NAND Flash的缓慢发展期

1995年,虽然Flash存储器市场才刚刚开始,但发展势头强劲。此时,专注于Flash存储器的控制芯片设计及NAND Flash存储卡等产品的Silicon Motion在美国加州硅谷成立。
1996年,当时的电脑接口非常混乱,导致各种设备外围设备会产生非常多的兼容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特尔、微软、IBM等多家科技公司联合推出了USB接口,统一了电脑设备的接口。
 

1997年,为了满足当时快速成长的存储卡需求,SanDisk联合西门子推出了4MB的MMC存储卡格式。这一年,英特尔还在继续研发NAND Flash技术,他们开始尝试一次可以储存2bit的MLC NAND Flash技术。同样是1997年,慧亚科技在中国台湾新北市成立,主要产品为NAND Flash存储器控制芯片。
 

1998年,因为存储卡的需求成长速度很快,所以SanDisk、东芝和松下联合推出了新的存储卡格式——SD卡,在当时,他们已经可以制造32MB的SD卡。
 

1999年由于存储卡产品的热销,导致NAND Flash第一次大缺货,这促使更多的厂商前仆后继地投入研发更大容量的NAND Flash产品。
 

2000年,潘建成及其他4位交通大学的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被指导教授安排去慧亚实习,因此他们学会了NAND Flash控制芯片的技术。毕业后,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慧亚的员工。但由于看不惯当时公司主管的作风,后来跟主管闹翻了,于是他们与其他年轻的同事,总共12人,决定一起出来创业,成立了群联电子(Phison)。
 

但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一群20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拿到了3,000万元新台币的投资,但不到9个月就亏掉了1,600万元新台币。正在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有一个欧洲贸易商想要一个可以储存信息的USB设备,于是他们便想到可以把NAND Flash存储卡的技术做成USB接口。根据这个创新的想法,他们开发出来了8MB的PenDrive USB存储器,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U盘”,这个产品成为了“爆品”,救活了群联。
 

NAND Flash的爆发成长期

2001年,东芝在DRAM市场遭遇到了三星的狙击,市场份额一落千丈,此时东芝决定战略性放弃DRAM,转而专心研发NAND Flash产品。同时间,SD卡已经有64MB的产品面市了。
 

2002年,Silicon Motion与慧亚科技合并,更名为慧荣科技(Silicon Motion),总部设于中国台湾。该公司2005年6月顺利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台湾第一家赴美挂牌的IC设计公司。
 

2003年到2004年之间,东芝推出了128MB到1GB的MLC NAND Flash产品,代表着MLC NAND Flash产品开始正式商用。
 

2003年,因为USB2.0的普及,导致U盘热下,让NAND Flash出现第二次大缺货,当时市面上已经有128MB的U盘在销售了。
 

2005年,美光和英特尔合资成立了Intel-Micron Flash Technologies(IMFT)公司,联合研发NAND Flash及革命性的3D XPoint存储芯片,进入NAND Flash市场。当年在DRAM市场中,英特尔在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步步紧逼下,节节败退,这次英特尔预感到NAND Flash市场可能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因此赶紧拉上美光,共同对抗三星和东芝。
 

2005年这一年,在终端市场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苹果推出的iPod nano第一次使用了NAND Flash产品,容量高达4GB。
 

2006年,为了解决各大NAND Flash供应商的产品规格混乱的问题,各大NAND Flash公司,包括英特尔、东芝、美光、三星、SK海力士、群联等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统一的组织,即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 Group(ONFI),并且提出统一化的NAND Flash颗粒规格。同年,为了面对像是iPad,数码相机等嵌入式系统增长高速的NAND Flash需求,JEDEC固态技术学会,进一步提出eMMC的规格。
 

那么,什么是NAND Flash存储器架构、ONFI,以及eMMC呢?
 

其实NAND Flash的产品大概组成如下图,最右边的NAND Flash颗粒,主要用来存储数据,主要的供应商有三星、东芝(现在叫铠侠)、美光、SK海力士等。因为NAND Flash颗粒可能会因为使用过度而损坏,因此需要一颗主控芯片来帮忙做错误校正,或者记录坏掉的区域,群联、慧荣、联芸、点序、国科微、得一微等就是供应主控芯片的厂商。而ONFI就是NAND Flash与主控之间的通信接口。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NAND Flash存储器,这个存储器需要一个与电脑或者其他设备沟通的接口,USB、eMMC、UFS、NVMe都是属于这类型的接口。

 图:固态硬盘大致结构(来源:网络)

同样是2006年,三星推出了带有32GB固态硬盘的笔记本电脑,宣告SSD固态硬盘正式进入笔记本市场。
 

NAND Flash全面普及期

2007年,东芝发表了BiCS 3D NAND Flash的技术,取代原本stack NAND Flash的发展路线。同年,苹果推出了iPhone智能手机,NAND Flash的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当时的iPhone搭载的是三星4GB或8GB的NAND Flash存储器。2008年,MacBook Air首次提供可以选配64GB SSD固态硬盘的选项。
 

2009年,HDD控制器芯片供应商进入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市场。2010年,苹果MacBook Air全面使用固态硬盘,可以选配64GB到256GB的容量。
 

2011年,由于智能手机对NAND Flash的传输速率需求越来越高,原来的eMMC规格显得捉襟见肘了,此时,JEDEC技术协会推出了全新的UFS规格。此时,除了智能手机对NAND Flash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笔记本电脑和家用电脑硬盘也开始从机械硬盘转向固态硬盘。
同一年,英特尔、三星,以及SanDisk等公司,利用PCIe接口推出了NVMe接口,取代机械硬盘时代常用的SATA/AHCI接口。
 

2012年,三星推出TLC NAND Flash的512GB固态硬盘。NAND Flash从SLC、MLC,发展到了TLC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转换,其容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从SLC的256MB~32GB,到MLC的32GB~256GB,再到TLC的256GB~2TB。
 

2013年,三星基于其研发的V-NAND技术,推出了第一代3D NAND Flash产品,总层数是24,容量为128GB的固态硬盘。三星推出的该产品宣告了NAND Flash正式从2D时代步入3D技术时代。这一年,为了制造更小的固态硬盘,PCIe组织推出了更小的M.2接口。

图:Flash单元结构(来源:嵌入式存储器架构电路与应用)

NAND Flash在2D时代使用的浮栅结构技术也更新成了电荷捕获型(Charge Trap)技术,以适应3D时代的需求。
 

2014年,三星推出了1TB的固态硬盘,企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以达到3.2TB,让NAND Flash存储器正式进入TB时代。从3D NAND Flash时代开始,制造商们便很喜欢比较谁的层数更多,虽然都是3D NAND Flash,但其实各家厂商的技术上不同的。
 

三星使用前面提到过的V-NAND技术;东芝使用期2007年开始持续研发的BiCS技术;SK海力士使用类似BiCS的SP-BiCS技术;美光则使用CMOS under Array(CuA)技术。
 

从2013年三星推出24层的3D NAND Flash产品后,各家厂商开始了层数大比拼。2015年东芝推出48层、SK海力士推出36层的NAND Flash产品。2016年,美光马上也推出了32层的NAND Flash产品。随后层数一路狂奔,今年各家有可能推出300层的3D NAND Flash产品。
 

2016年中国的长江存储成立,重点发展NAND Flash产品。该公司主要使用自己研发的XTacking技术来制作3D NAND Flash产品。
 

2018年,QLC技术正式商用,三星推出了4TB的QLC固态硬盘。SK海力士的第四代3D NAND Flash改使用4D NAND Flash PUC的技术,推出96层的3D NAND Flash。
 

2019年,三星推出其V-NAND第六代128层,美光推出基于CuA第四代128层NAND Flash的产品。从这一年开始,NAND Flash的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每一次的投资都越来越庞大,这些寡头们彻底垄断了这个市场。这一年,美光与英特尔理念不同,英特尔想推广企业级的3D XPoint技术,但美光希望专供消费级固态硬盘,最后分道扬镳,合资公司IMFT被美光收购,英特尔获得15亿美元的分手费,并退出了NAND Flash市场。
 

2017年时,东芝为了筹集更多的3D NAND Flash研发资金,将存储器部门独立,以18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私募基金Bain Capital。东芝以母公司控股的方式,控制着新的存储器子公司,并在2019年时,将存储器品牌改名为铠侠。2020年,主流手机的存储容量已经到了64GB至512GB之间。此时,三星和SK海力士也分别都可以做到176层的3D NAND Flash。
2021年4TB消费级的SSD硬盘开始普及。
 

2023年,各大厂商正式突破200层,三星推出第八代236层、海力士推出了238层、美光推出了232层,铠侠推出218层。在美国的设备制裁下,2022年12月美国将长江存储列入了实体清单,尽管如此,长江存储仍然取得了突破,目前市面上已经有232层的长江存储颗粒固态硬盘在销售。
 

2024年,手机主流的存储容量也到了256GB至1TB之间,在2025年,三星、SK海力士、美光、铠侠、西部数据、长江存储等这些NAND Flash的头部企业的目标瞄准了300层的3D NAND Flash商用化。三星甚至宣称将在2030年推出1,000层的NAND Flash产品。
 

利基型NAND Flash的供应商

虽然现在动辄几百,上千GB的固态硬盘随处可见,但其实几GB的NAND Flash也依然存有市场。因为这些SLC NAND Flash虽然存储密度最小,但使用寿命更长,经常会用在那些可靠性要求更高的领域,比如工业自动化设备、通信基站等。这些NAND Flash被称为利基型NAND Flash产品。
 

在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逐渐退出SLC NAND Flash市场的时候,仍然还有不少企业在这个市场风生水起。比如美光、旺宏、华邦电子、铠侠、兆易创新、江波龙、东芯股份、北京君正、复旦微电等。据市场公开信息,江波龙在2024年11月实现了1亿颗SLC NAND Flash的累计出货。

SLC NAND Flash的主流制程仍是2x~3x nm。近两年来,主要SLC NAND Flash厂商在2x nm制程节点的产品开始逐步上市销售,预计在未来将陆续取代38nm~40nm制程节点产品。部分SLC NAND Flash厂商正在研发1x nm节点的制程,但大规模量产还需要时间。目前SLC NAND Flash芯片的升级方向为低成本功耗,高数据读取速度和可靠性等。
 

 

NAND Flash主控厂商

前面有提到,NAND Flash存储器需要有一颗主控芯片来帮忙做错误校正,或者记录坏掉的区域,当然,主控芯片的作用还不仅于此,它还会负责NAND Flash存储器芯片的读写操作,确保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存储、与主机的通信,以及运行固件算法等。固件是模组厂商自主开发的各种板载运行软件的合称,比如说坏道检测、磨损平衡、错码纠正、数据保护等算法。也就是说,不论是SD卡、SSD硬盘,还是U盘等都需要有主控芯片,而且主控芯片的好坏将直接决定NAND Flash存储器的性能、稳定性、使用寿命,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目前,NAND Flash的主控芯片供应商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NAND Flash存储器原厂,比如三星、美光、SK海力士,以及西部数据等,它们会生产主控芯片供自己的固态硬盘等NAND Flash存储器产品使用,基本不单独出售;另一类是专门生产主控芯片的第三方Fabless厂商,比如Marvell、慧荣、群联等。
 

当然,除了前面这些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厂商,国内这几年也有不少企业在设计制造自己的主控芯片,比如江波龙在2023年下半年就推出了自己的嵌入式NAND Flash存储器主控芯片,用在其eMMC 5.1产品中;康盈自研了eMMC 5.1主控芯片;得一微已经量产了eMMC5.1与UFS3.1等多款嵌入式存储主控芯片,其针对SSD产品的PCIe 5.0存储器主控芯片预计今年会量产;联芸科技已推出SM8366 PCIe Gen5 x4 NVMe SSD控制芯片,搭载16个NAND通道,最高可支援2400MT/s的TLC和QLC NAND;华澜微则量产了eMMC 5.0嵌入式存储主控芯片,且其PCIe4.0 SSD主控芯片已经在研发当中了;英韧科技在近期也已经成功研发出了PCIe5.0 SSD主控芯片。
 

此外,国科微、点序科技、德明利、华存电子、忆芯科技、得瑞领新、康芯威、大普微电子、大唐存储、瑞昱、Microchip等也都有NAND Flash主控芯片提供。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