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与日产汽车将就成立控股公司、两家企业纳入旗下的方向推进协调。未来还将考虑加入三菱汽车。如果三家企业統合,销量将超过8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三。特斯拉、比亚迪等EV车企正在威胁传统的汽车企业……
本田与日产汽车将就业务整合展开磋商。将就成立控股公司、两家企业纳入旗下的方向推进协调。未来还将考虑加入三菱汽车。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美国特斯拉和中国企业等纯电动汽车(EV)企业正在威胁传统的大企业,在技术和参与者两方面,正在进行历史性的结构转型。日本国内3家厂商将集结技术力量等经营资源,力争成为世界第3大集团。
本田和日产将于近期签署谅解备忘录(MOU),今后将确定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等详细内容。日产是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如果三家企业統合,销量将超过800万辆,诞生全球屈指可数的汽车制造商。

本田和日产从3月开始探讨合作事宜。8月开展全面业务合作,双方就车载软件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等进行了协商。三菱汽车也表明了加入本田和日产联盟,开展合作的方针。
本田拥有燃效性能较高的混合动力车(HV)用技术,在该车型上拥有仅次于丰田的世界市场占有率。日产在201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纯电动汽车“LEAF(中国名:聆风)”。在电动化技术方面有优势,将EV车型扩大到SUV。
本田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时代开始就贯彻发动机开发等“自主主义”。本田的方针转变表明了面对被称为百年一遇变革的汽车产业变革期的决心。
鉴于世界性的去碳化趋势,从发动机汽车向EV的转型正在推进。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到2035年,EV在世界新车销售中所占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
在中国,得益于政府对产业转型的支持,以比亚迪(BYD)为首的新兴EV企业正在崛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EV等新能源车的销售比例2024年预计达到40%。
价格竞争力卓越的中国企业的技术力也在提高,日本车企曾占优势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地盘正在发生巨大动摇。从2024年1-11月在中国的累计销量来看,本田下降30.7%,日产下降10.5%,均陷入苦战。
日产的困境很明显。不仅是在面临当地企业攻势的中国,在美国的销售也陷入苦战。由于新车开发速度缓慢,未能在美国推出需求增加的混合动力车。
虽然日产2023年实现了与法国雷诺重新调整资本关系的夙愿,但规模带来的成本削减效果也在减弱。
受经营低迷影响,日产11月宣布将全球产能削减20%,启动相当于整体近1成的9000人规模的裁员,整合措施的制定成为当务之急。日产似乎认为,为了重振旗鼓,有必要加深与本田的关系。
本田和日产除了EV的核心零部件和车载软件的通用化之外,还将加快电池供应等合作。本田在完善电池生产方面投入巨资,通过向日产供应车载电池,可以减轻负担。两家车企将进行业务统合,提高与特斯拉和中国企业对抗的盈利能力。
全球起汽车版图正在形成新的框架。美国通用汽车9月表示,将考虑与现代汽车就联合开发EV和软件等新一代汽车进行合作。
在欧洲,9月德国宝马和丰田宣布了燃料电池车的全面合作。而在美国,新兴纯电动汽车厂商Rivian Automotive与德国大众展开了合作。
本田和日产将就业务统合启动磋商。其本质部分似乎存在着日产经营不稳定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中国企业。
“新月”构想是在2018年日产前会长卡洛斯・戈恩被捕后提出的。指的是三菱商事收购法国雷诺持有的日产的约一半股份,日产如同“新月”般再次出发。
相关人士表示,在日产想要摆脱雷诺控制的抵抗运动中,还有一个“与本田或美国通用汽车(GM)合作的构想”。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参与其中。
后来,日产与雷诺建立了平等关系,但是经营仍然处于迷雾之中。2024年4~9月日产的合并营业利润减少9成。
另一方面,中国出现了能威胁本田的企业。那就是纯电动汽车(EV)巨头比亚迪(BYD)。2024年比亚迪的全球销量超过400万辆,分别超过本田和日产。显示出5年里销量增至10倍的惊人增长力。
纯电动汽车彻底改变了竞争环境
在描写传统企业败给新兴势力的名著《创新者的窘境》中,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没有对纯电动汽车是否符合这一理论给出结论。虽然其在2020年去世,但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他可能会说“符合理论”。
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价格高这一原有看法已经被打破。这应该推动了本田和日产采取行动,尤其是一直坚持闭门主义的本田。
如果算上日产旗下的三菱汽车,两家公司的全球销量将达到800万辆。今后也有可能出现以此为基准跻身“800万辆俱乐部”的动向。
要说和1990年代的“400万辆俱乐部”的时候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技术。内燃机已经成为选项之一,电动化所需的电池、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将主导竞争力。
避免拼凑,而要蛙跳
800万辆在这个意义上并不是代表胜利的规模,只不过是迈向新时代的“车票”。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等合并业务而形成的欧洲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拥有14个品牌,确保了超过600万辆的销售规模。但最近的低迷表明,“拼凑”无法产生竞争力。
也有观点指出,中国企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有政府的补贴。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率先采用数字化的开发和制造方法,实现了向最尖端产品制造迅速飞越的“蛙跳”,这一事实也不容忽视。
一些中国企业把新车上市时间缩短至传统企业的3分之1,他们的汽车在欧洲、东南亚和南美都得到支持。
本田和日产将会怎么样?能否实现令世界震惊的蛙跳,正在受到考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