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是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的简称,中文名叫超威半导体公司,有超过50年的历史。AMD公司2023财年营收为226.8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6万人。其主要产品包括处理器(CPU)、显卡(GPU)、自适应SoC、FPGA和SOM等。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游戏、PC、工业、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AMD在国内的代理商有中电港、艾睿、安富利、新晔。
AMD的发展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充满了挑战、坚持和逆袭。你想知道AMD是如何从破旧的小办公室出发,发展成如今2800多亿美元市值的跨国企业的吗?跟随芯查查一探究竟吧!
破旧的小办公室与大梦想
故事要从1936年说起。
那一年,AMD的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在芝加哥出生。 他5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因此,Sanders觉得他的童年并不开心,但他学习成绩还不错,高中毕业时还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毕业演讲。
Sanders最初的梦想是去好莱坞当一个演员,不过最终他还是听从了祖父的建议,进入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攻读工程学学位。 1958年,大学毕业后,他入职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月薪500美元(在当时来说这个薪资并不低)。
原本以为就这样度过一生,可在一次工作经历中,Sanders碰到一位摩托罗拉的销售,发现对方一问三不知,这让他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好。
于是,1959年,Sanders进入了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担任销售,而且很快成为了摩托罗拉年度最佳销售。 这引起了仙童半导体(Fairchild)公司的注意。 同年 ,Sanders与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聊过之后,决定加入Fairchild。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68年,这一年8月,罗伯特·诺伊斯与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一起辞职,并创立了Intel。 而Fairchild则由来自摩托罗拉的高管团队接管,Sanders选择留在公司,他的目标岗位是全球销售主管。 不过,他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并被迫离开Fairchild。
1969年5月1日,在Fairchild的前同事John Carey的邀请下,Sanders与John Carey等8位同样来自Fairchild的同事一起共同创立了一家新的半导体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简称AMD)。
与天生自带光环的Intel不同,AMD的融资并不顺利,Sanders曾自嘲,“Intel花5分钟融资了500万美元,AMD花了500万分钟,融资了5万美元。 ”而且 单一最大投资者都是来自Fairchild和Intel的员工,这其中包括来自罗伯特·诺伊斯的投资。 最终以合计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注册公司。
这主要是因为Intel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安迪·格鲁夫都是颇具威望的技术大牛,自带吸引资金人才体质; 而创立AMD的桑德斯却是销售出身,没钱、没技术、没名声,创业初期举步维艰。 最开始,所有员工都只能在John Carey的家中办公。 后来迁往加利福利亚州圣克拉拉,租用了一家地毯店铺后面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地点。
Sanders的两大战略——第二供应商和质量
在Sanders看来,与其费尽心思说服客户用自己的独有产品,还不如直接成为现有产品的第二替代供应商。为了迎合客户需求,AMD的替代产品命名也尽可能跟原版产品接近,比如Fairchild的uA741芯片,AMD替代产品就命名为Am741。
Sanders的第二个决定,就是AMD的产品必须追求极致的质量,因此,他选择了当时军工领域的标准MIL-STD883作为AMD产品质量的标准。
在这两大战略的推行下,1972年,AMD的营收就达到了460万美元,利润17.6万美元。 并且在1972年9月,AMD宣布IPO,发行了52.5万股股票,募集了750万美元,主要用于马来西亚的制造Fab厂建设,设备采购,以及人才招募。
与Intel的对抗与合作
1976年,AMD与Intel达成授权合作,签署了一项关键的专利授权协议,获得了生产Intel微处理器的权利。这一合作不仅帮助AMD巩固了其作为Intel第二替代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也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个互相授权的条约加速了Intel X86架构的CPU成为行业标准。
在这两大战略的推行下,1972年,AMD的营收就达到了460万美元,利润17.6万美元。并且在1972年9月,AMD宣布IPO,发行了52.5万股股票,募集了750万美元,主要用于马来西亚的制造Fab厂建设,设备采购,以及人才招募。
然而,这段蜜月期并不长久,随着竞争的加剧,AMD和Intel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1987年,Intel决定终止与AMD的授权协议,这迫使AMD开始了漫长的法律战斗,并最终在1992年胜诉 。
技术突破:从K5到K8
尽管与Intel的法律纠纷给AMD带来了巨大压力,但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1996年,AMD推出了自主研发的K5处理器,与Intel奔腾处理器展开了技术层面的对抗。尽管市场反应平淡,但为后来更成功的K6铺平了道路。K6处理器的推出标志着AMD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其在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份额。
这里不得不提芯片大神,也是号称“处理器游侠”的Jim Keller,他1998年加入AMD,亲手操刀了K7、K8架构的研发。其中,K8架构是第一个引入64位X86扩充指令集的X86架构处理器。它的诞生,被外界视为是将AMD推向“黄金时代”的重要推手,也让AMD与Intel的正面交锋有了十足的底气。
不过Jim Keller在AMD驻留的时间并不长,完成两款芯片架构设计后,1999年,他选择了离开AMD。同年,AMD推出K7处理器,此后更名为“速龙(Athlon)”,综合性能超过同频的奔腾Ⅲ,还比Intel先一步跨过主频1GHz大关,将CPU的速度战争提至新高度。
2003年,AMD推出业界首款兼容32为X86架构、采用K8架构的64位速龙处理器,开始摆脱跟随者形象。
换帅,继续高歌猛进
2000年左右,Sanders终于开始寻找接班人了,他选择了负责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的Hector Ruiz。
2002年4月25日,Sanders卸任CEO,Hector Ruiz接任。 同年12月,AMD与IBM签署了双方合作开发芯片制造技术协议,AMD提供资金支持,IBM负责AMD大部分的芯片代工业务,以解决AMD在芯片制造上的软肋。
AMD的发展驶向快车道,开始加速全球化,布局中国和拉美市场。 AMD此前只有在香港的一个销售办公室,Hector上任后选定了中科曙光和联想在内的潜在客户。 2003年,AMD赢得了中科曙光的商用服务器订单,2004年,AMD获得了联想64位处理器的订单,而且AMD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 在拉美市场,2003年之前,Intel的市占率是90%。 AMD发力后,2004年,AMD在拉美市场整体市占率提升至了46%。
此外,AMD还加大了GPU方向的布局。 2006年,AMD以54亿美元收购了ATI
Technologies,这一战略性举措使AMD进入了图形处理领域。 不过,收购ATI后的发展并不顺利,原本AMD只用对抗Intel,此后却要面临1对2的新局面。 而且AMD为了整合ATI业务弄得焦头烂额,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逐渐从图形市场恢复元气。
而在收购ATI还不到两年之际,AMD令人费解地把ATI移动业务部Imageon产品线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高通,就此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 如今高通骁龙处理器搭载的Adreno GPU据传即是从ATI的“Radeon”调换字母而命名。
没落与挣扎
2006年开始,AMD面临美国次贷危机、英特尔策略转变、整体市场需求下滑等外部威胁,而内部管理不善、糟糕的财务预测等缘故,促使AMD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2006年,Intel推出酷睿(Core)2系列处理器,以高性能追平速龙处理器对奔腾4系列处理器的优势。 年底,Intel推出四核心处理器,让AMD再次处于市场劣势。 这一时期,AMD由于收购ATI,引发了一定阶段的财务问题。
2007年9月,AMD推出首款原生4核的第三代Opteron处理器。 11月,推出全新系列羿龙(Phenom)处理器以应对Intel新产品带来的挑战。 但羿龙发布后即出现硬件错误故障,虽然AMD随后推出补丁以修补错误,以新步进处理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依旧影响了羿龙的销售和声誉。
2008年7月,AMD季度亏损达11.89亿美元,Hector Ruiz离职,迪克·梅耶(Dirk Meyer)接任CEO。 10月,为削减成本,宣布分拆其制造业务,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政府旗下的ATIC公司联合成立晶圆代工公司格罗方德(Global Foundries),AMD由此转型为无晶圆厂的半导体设计公司。 年底,因亏损严重,宣布裁减1100个工作岗位。
2011年年初,AMD高层经历频繁变动。 2010年年底,AMD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离职; 2011年1月,首席执行官迪克·梅耶离职; 2月,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里维特(Robert Rivet)离职。 由于人员动荡等缘故,促使业内流传AMD可能被收购的消息。 8月,罗里·里德(Rory Read)出任AMD首席执行官。 11月,宣布重组计划,裁减全球10%员工(约1400人)。 在原有产品线方面,正式推出APU和推土机(Bulldozer)微架构等产品,然而因表现不佳,致使CPU、GPU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Rory Read在任期内,发布了重组、加速和全面转型的三步走战略。 并且进行了两个重大的人事任命,分别是2012年1月,苏姿丰加入AMD; 2012年8月,芯片大神Jim Keller二次回归,他回归后担任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核心架构师,带领团队开发下一代高端CPU,代号“Zen”。
2014年10月,Rory Read辞职,由同年6月以来任AMD首席运营官的苏姿丰接任CEO。 同月,AMD重组为计算和图形两个部门,宣布其全球员工队伍的7%将在2014年底前解雇。
2015年10月,为节省开支,AMD再次启动裁员,一些骨干技术人员也开始另谋高就。 山穷水尽之时,AMD甚至连总部大楼都打算卖。
到2015年,AMD股价一度跌破1.8美元,市值仅剩19亿美元,看起来离关门不远了。
重新崛起
苏姿丰接手AMD CEO时,公司的处境相当糟糕。股价不到最高点的十分之一,CPU市场份额跌至10%以下,不少核心工程师都跳槽走人了。不过,她力挽狂澜,经过一系列重整后,成功让AMD东山再起。
苏姿丰所率领的AMD新领导班子,将业务重点聚焦在三个方面: 打造伟大的产品、深化客户合作、简化业务流程,并要求AMD将高性能计算和图形技术专注于游戏、数据中心和沉浸式平台这三大增长市场。
首先,优质产品是生存和转型的关键。 AMD简化了研发流程,基于一种可扩展设计完善了CPU路线图,也就是日后广受关注的Zen架构。 AMD还建立了新的产品周期,即每年推出新一代GPU、每1.5年推出新CPU内核。 曾经为人诟病的没有可迭代架构的问题,就此迎刃而解。
2017年,AMD推出了革命性的Zen架构处理器,这一系列产品以其高性能和低能耗迅速占领市场。 Ryzen处理器的成功不仅重振了AMD在桌面和服务器市场的地位,也让Intel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GPU领域,AMD同样表现出色。 2019年,AMD推出了基于RDNA架构的Radeon显卡,这一系列产品在性能和能效上取得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游戏和专业图形处理方面表现优异。
其次,加深与客户的战略关系。 AMD近年和索尼、微软的合作就是绝佳例证,它已经成为Xbox One和PS4等游戏主机的重要芯片合作伙伴,并与Oculus推出限量版Oculus Ready PC,首次将该VR系统入门成本降至500美元。
第三,简化业务使其与新策略和重点保持一致。 AMD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微调,提高了高管沟通的透明度和频率,并鼓励培养根据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经过审时度势,苏姿丰开始让AMD摆脱对传统PC市场的依赖,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
未来展望:持续创新与突破
如今,AMD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他们不仅在CPU和GPU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市场。无论是人工智能、云计算,还是自动驾驶,AMD都在积极布局。
2022年10月27日,AMD正式宣布以350亿美元全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购FPGA发明者、全球FPGA老大赛灵思。 该交易在2022年正式完成。 随着产品布局的推进,AMD开始加速部署人工智能领域,包括PyTorch 2.0框架的更新,推出AI芯片Instinct MI300系列、台式机AI处理器,以及Spartan UltraScale+ FPGA 系列等人工智能产品等。
不久之前,在今年台北电脑展上,苏姿丰还公布了AMD全新云端AI加速芯片路线图,预计今年将会推出Instinct MI325X,2025年推出MI350,2026年推出MI400。
在生态合作方面,去年9月份,AMD携手中电港与马栏山文创园共同建设了“先进计算产业联合实验室”,在高性能计算和超高清视频渲染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共建AMD ROCm平台生态,推动高性能视频计算产业的进步。
此外,在2024年7月10日,AMD宣布已经签署最终协议,将以6.6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欧洲最大的私人人工智能实验室Silo AI。 进一步完善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
结局
AMD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创业史。从一家小型初创公司到今天的科技巨头,AMD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就能改变世界。
这 就是AMD,一个充满了挑战、坚持和逆袭的成长故事。
Tips
截至发稿前,芯查查已收录AMD物料数据8w+条,50+种应用方案,datasheet覆盖已收录AMD物料达78%(持续更新中),国内外及同品牌替代料等信息。点击此处,进入 芯查查AMD品牌页 即可查看相关数据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