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3家上市MCU企业半年报:一半以上亏损,仅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

来源: 芯闻路1号 作者:程文智 2023-09-15 09:40:34


MCU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控制芯片,也是很多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据TechInsights统计,2022年全球MCU市场规模为209亿元,尽管今年半导体行业整体不乐观,但MCU市场仍有望小幅增长至226亿美元。另据Omdia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MCU市场规模约为83.41亿美元,其中工业控制市场占17.3%,汽车电子市场占36.3%,两者总合占了53.6%。


目前国内MCU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家电和中低端工业控制领域。近几年,随着国内MCU企业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AIoT等应用领域的深度布局,以及智能家居、新能源、电机控制等新兴应用需求的增长,为未来国产MCU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其实,现在国内MCU市场的玩家也非常多了,据芯闻路1号统计,截止到9月10日,可以提供MCU产品的国内上市企业有23家之多,这还不包括首款MCU产品处于工程样片验证阶段的思瑞浦;推出了集成MCU内核的专用SoC芯片,并收购昆腾微取得MCU技术的纳芯微;MCU产品即将落地的韦尔股份;以及正在积极拓展MCU品类,计划明年推出产品的振华风光等上市企业。


01  国内MCU上市企业汇总


到目前为止,各家上市公司今年的中报已经发布完毕,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MCU企业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按照市值来看,今年国内MCU企业的市值都有缩水,去年同期,100亿元市值以上的企业有11家,今年仅有8家,市值最高的兆易创新为659.9亿元,最低的华芯微仅3.37亿元。

图:按市值排名的前21家MCU上市企业,截至2023年9月13日(来源:芯闻路1号,同花顺)

 

从上市板块来看,科创板上市的企业10家、创业板4家、沪市主板4、深市中小板2家,以及新三板3家。其中新三板上市的3家市值排名最末,比如汇春科技市值11.07亿元、晟矽微电5.88亿元、华芯微3.37亿元。


02  营收普遍下滑净利润仅一家同比增长
 

  “市场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主营产品平均销售单价下降“,是各家半年报中见的最多的词语,也正是由于消费电子市场表现低迷,工业和汽车市场也不及预期,今年上半年国内MCU上市企业的业绩下滑非常明显,营收同比增长的企业在我们统计的23家当中仅有11家,而且增幅仅汇春科技超过了10%,其他均在10%以下。而下降幅度则普遍在30%以上,其中芯海科技下降了53.28%。  

净利润率更是惨不忍睹,仅有乐鑫科技的净利润同比为正,而且仅增长了2.05%。亏损的MCU企业也很普遍,23家中就有13家是亏损的。这可能与乐鑫科技的商业模式相关,据其半年报介绍,乐鑫科技的商业模式是B2D2B,重视与开发者社群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并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文档和代码支持。让开发者对乐鑫科技的产品认可后,进行口碑传播,然后将其产品应用到开发者所在公司的产品开发当中。据悉,在GitHub开源代码托管平台上,有超过9万个关于乐鑫科技产品的开源项目;CSDN技术博客每天都有新增的乐鑫科技产品技术文章;Youtube、B站等视频平台上涌现出许多开发者制作的乐鑫科技产品开发教程和应用展示视频。
单纯从MCU业绩来看,MCU业务营收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营收最高的还是兆易创新,为7.72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中颖电子的5.5亿元左右;力源信息、恒烁股份,及华芯微3家在两千万元左右。

 
03  毛利率下滑明显但研发投入普遍增加


据业内人士反映,由于很多MCU企业在去年的时候对市场形势预估出现了问题,因此,造成了库存大量积压,经销商和渠道商也跟着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再叠加今年市场的需求疲软,各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采取了比较激进的价格策略,从而导致了产品售价和毛利率急剧下滑。

比如中微半导体从去年46.62%的毛利率直接下降到了20%以下;国芯科技从去年的53.4%下降到了25.55%;国民技术从44.31%下降到了13.04%;芯海科技从43.22%降低到了29.43%;恒烁股份从32.27%降低到了15.78%。  

当然,虽然各家MCU企业的毛利率普遍都在下滑,但对研发的投入几乎都在增加,研发人员大都在100人以上,研发投入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有两家超过了50%,分别是四维图新和芯海科技。通过研发的持续投入,潜心打磨产品,梳理技术路线,为市场回暖做好准备。


比如, 纳思达 的极海科技上半年投入了2.3亿元进行产品开发,聚焦工控、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布局。据其半年报显示,今年已经完成了20个产品的流片。工控领域,推出了M4F系列产品;汽车赛道,其符合ISO26262认证的MCU产品在按照预期规划有序推进中;在电机赛道,也推出了相关产品。


复旦微电子 则加大了对汽车、智慧家电、工业控制等产品的研发投入,推出了车用MCU FM33FG0xxA系列、适用于BLDC电机驱动应用的低功耗MCU FM33LF0xx系列,以及基于Arm中国Star内核的高性能MCU FM33FK50xx系列。


中颖电子 的首款车规MCU,已经通过了AEC-Q100认证,给多个客户送样进行应用开发,实现了首批小量销售。其研发的工规WiFi/BLE Combo无线MCU产品预计下半年完成首次完整产品的流片。


国芯电子 的研发费用增加也较大,今年上半年达到了1.1亿元,去年仅为0.57亿元,研发人数达到了294人,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49.88%。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已经量产的汽车电子项目为13个,新开发的汽车电子项目有56个。


芯海科技 在持续推进汽车MCU相关业务发展。多款车规级MCU芯片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多家汽车客户获得认可,并开始量产。此外,公司通过了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满足ISO26262 ASIL-D功能安全等级的车规MCU产品设计开发工作进展顺利。2023年上半年,芯海科技推出了首款支持UCFS融合协议的MCU芯片,开始大规模出货,同时应用于PC领域的EC产品和PD产品也开始迅速上量。


恒烁股份 在车规验证方面,其MCU产品正在进行AEC-Q100的标准测试验证,预计2023年下半年完成相关验证测试。在AI端侧推理领域,恒烁股份的研发项目主要涉及TinyML的算法模型设计及其端侧的高效部署。MCU方面还开拓了BMS电池系统、火灾报警器、烟雾报警器等新市场,并成功导入和量产客户。

目前国内MCU企业的库存水平还是非常高的,从芯闻路1号统计的情况来看,2023Q2国内MCU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明显缩短,行业去库存效果初显。但与国外MCU大厂100-200天的存货周转天数相比,国内MCU上市公司的库存水平仍然较高。比如复旦微电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了659.02天,中微半导体、恒烁股份、华芯微、东软载波、峰岹科技等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均在300天以上。


04  结语
 

从上市的MCU公司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今年的国内MCU企业面临的挑战很大,业内人士预计整体市场要到明年上半年,或者下半年才会回暖。因此,目前阶段沉下心来做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