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中国芯片之母谢希德: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

来源: 芯闻路1号 作者:天权蜥蜴姐 2022-03-23 00:00:00
相关专题
#盘点新中国以来的国产半导体发展历程

  在半导体物理领域,有一位伟大的中国女性与党同龄,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她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创始者与奠基人,也是新中国第一任女校长,复旦大学唯一一位女校长——谢希德。
 

  过去的几年里,芯片技术和运用与国家的竞争力和安全越发紧密相关。回望中国半导体发展,都绕不开《半导体物理学》这本启蒙教材,而这本书编撰者其中之一是谢希德,另一位是北大的黄昆。谢希德以瘦弱的而坚强的身躯,撑起了我国半导体物理事业的一片天,也是中国芯片当之无愧的“破冰人”之一。

   

顶级学术世家的天才少女

  谢希德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拥有顶级学术氛围的家庭,虽然生母郭瑜瑾在她四岁时因病过世,但其父谢玉铭是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20世纪30年代,他在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家迁至北平。那时的谢玉铭已经开始从事氢原子核物理研究,1942年谢玉铭精确测定氢原子光谱结构,后来被杨振宁称为“快要触摸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31年,10岁的谢希德在北平《曙光季刊》上发表名为《早起》的儿童诗歌:

  听鸡鸣,快快起;

  早上起来空气好,

  吃饭吃地饱又饱。

  由此看出谢希德从小就是一个志向远大、勤奋上进的女孩,或来自遗传或幼承家学,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她便展现出卓尔不凡的天赋。

  受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谢玉铭一家颠沛流离、被迫举家南下。战火连绵让谢希德更加坚定自己要为祖国的富强和崛起而努力学习。高中毕业时,她已被湖南大学录取,但因为患有骨关节结核病而被迫休学,从此落下病根,终生行走不便。

  经过积极的康复训练,1943年她扔掉拐杖,重新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浙江大学物理系进行学习,后又插班进入厦大数理系。

  完成厦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谢希德在1947年飘洋过海远赴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物理学硕士,后进入MIT继续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

   1951年,谢希德以极其优异的成绩从MIT毕业,此时的她已经一只脚跨入国际最顶尖的物理学术圈。也是在这年,来自祖国对留学生的殷殷呼唤,让她“心情难以自抑,巴不得马上飞回祖国”。由于美国杜鲁门在1950年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她以去往英国与在英国攻读生物学博士的爱人曹天钦结婚为由,离开美国。

  1952年的夏天,谢希德夫妇从英国携手踏上归国的航船。当个人命运与国家交织在一起,时间总是巧合重重,到达中国的那天,正好是10月1日国庆节。

  但父亲并不赞同女儿的做法,并在信中极力阻拦,只因“自古忠孝难两全”,谢希德执意回国,双方一直到父亲去世时都没能再见上一面。‍

图注:谢希德的一家,前排右一谢希德,后排右一谢玉铭,摄于北平。 

 

从理论物理到半导体物理的转变

  回国之后,谢希德进入复旦大学任教。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迫切需要用科学技术改变自己的落后。谢希德全身心响应国家号召,迅速将国际先进学术成就引进来,快速补足短缺而亟需的门类。
 

  半导体技术是二战之后诞生的新科技,推进祖国半导体学科的发展是谢希德回国的最大动力。电子设备小型化需要依靠半导体,发展计算机需要半导体,于是她将研究方向从理论物理转为半导体物理。

 1956年,中国的第一个半导体化培训班在北京大学成立,由北大的黄昆和复旦的谢希德共同主持,培养半导体人才。后来在我国半导体领域许多中间力量和人才都源自于这个培训班。

  两年后的1958年,黄昆和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问世,这本书处于在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严格的技术、知识体系封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学者对半导体领域的早期探索之作。她也将复旦大学固体物理教研室改为半导体教研室。也是在这两年中,还催生出中国第一枚单晶硅、第一枚半导体材料、第一支晶体管……半导体学科的兴起与蓬勃让许多材料制作都有半导体的身影,逐渐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国正式告别电子晶体管时代。

       半导体的诞生在1948年,而1956年半导体已能奇迹般地在国内遍地开花。上世纪60年代,硅平面地工艺兴起,她和黄昆再次敏锐地看到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和物理地迅猛发展,联名建议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 

  1966年,癌症光顾了谢希德。但她仍然对半导体研究报以最诚挚的热爱。动荡时期,她甚至还改进半导体磨片和抛光两项工艺,极大提高了半导体元件的生产质量。

  1977年,时局恢复平稳,科学研究就要迎来春天的时候,谢希德身上又一次发现了恶性肿瘤,可此时的她已不再年轻。

  她忍受着病魔和化疗带来的痛苦,但她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多学科、立体地关注世界的发展。

  这个时候,国际上出现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国内对此一无所知。于是谢希德提出再一次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表面物理研究。表面物理研究对钢材耐腐蚀、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工业、半导体器件工艺改造和催化影响重大。谢先生创立复旦表面物理研究室现在已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级重点物理学者。

 

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校长

  1983年,谢希德62岁了,她出任复旦大学的校长。当时解放日报发表一则“趣闻”,谢希德先生每天同复旦教师一同乘坐“巨龙”班车,因为腿脚不便她坐在离车门最近的位置,而她身旁的座位一直是空着的,方便学校老师向她探讨问题、汇报工作。

  除了时常和学校老师沟通,她对于学生同样做到无微不至的关照。谢希德先生所推荐赴外留学学生的每一封推荐信都是亲自撰写,后有数据统计,她平均每三天都要写一封推荐信。留学期间,谢希德先生时常和在外留学的学生进行书信往来,并嘱咐他们“好好学习,学成归国。”

  时逢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政策不明朗,但她已经意识到复旦大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创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一职,其目的在于培养对一批中美关系皆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谢希德先生非常重视与美国科技界、教育界的交流,对于美国的科技动态一直十分关注,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她多次邀请美国著名学者前来复旦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利用美国科教界的密切联系,谢希德先生还想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把复旦的青年才俊送到美国交流深造,学成之后更好地报效祖国。

  谢校长之所以能够争取如此丰厚的资源是来源于个人的人格魅力。美国总统里根、克林顿先后都与谢希德校长有过会谈,对这位优秀的中国女性表达了崇高的尊重。

  除此之外,谢希德一直致力于推动女性对于教育选择的权利,关注着女性科学研究者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期间参加大大小小有关推动妇女教育和女性科研工作者权力的论坛与讲座不计其数,“我并不是让所有的女孩都要努力学习科学,但她们应有权选择,而不是因为偏见或其他障碍被科学拒之门外。”

风云人生 赤子之心

  她的一生,无数精彩:名校才女、半导体之母、执掌复旦、创立美国研究中心、力推中国女科学家、尽职政协参政议政……所有精彩,始于初心,一颗红色爱国的赤子之心。

  她的一生,为人师长:育人无数、用人无数、助人无数,对所育、所用、所助者,她只求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她的一生,有爱有憾。相知相守的丈夫,同心回国、同天入党、同共患难、同伴病老,这是她最温暖的挚爱;既严厉又慈爱的父亲,一代物理大家,指引她踏上科学之路,又力阻她登上回国之路,从此父女两人45年天涯两相隔,这是她最无奈的遗憾。此爱起缘,此憾根源,还是报国。

  中国人的价值观历经数千年砥磨,时有革故鼎新,然而无论沧桑几度、世事迁流,唯有爱国主义的灯塔始终矗立在民族精神之巅,照耀着每一个中国人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道路。

  谢希德先生以自己瘦弱但坚强的身躯,在中国“芯”筚路蓝缕的道路上开辟了一片天,浇灌了一片森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
收藏
0